近日,教育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虚拟教研室(上海外国语大学牵头)新增加贵州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研室(专业)为虚拟教研室成员单位。
至此,信管虚拟教研室已有19家成员单位,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牵头,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工商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的信管专业联合开展建设,旨在探索“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的运行机制和模式,打造信管专业建设虚拟社区联盟。
本虚拟教研室尝试以“机器智能+认知智能”前沿科技培养理念为特色,通过学术、教师、项目、技术等资源流动,形成国内信管专业教研室顶层引领、实验室协同育人的良性互动机制;通过信管专业教研室、实验室“一虚一实”双平台建设,汇聚优质资源、延展教学空间,发挥辐射、联动效应,实现跨时空、跨领域合作共享;推动专业、课程、教师、教学、机制等的改革与转型,形成激发动力、协作共享、共育人才的新育人模式。
贵州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简介
1. 历史沿革
贵州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始于1986年开始招生的经济信息管理专科专业,1993年开始招收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本科生。2009年被评为贵州省示范性专业。2006年《管理信息系统》等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10年获得了“省级教学团队”称号。本专业教师先后有2人获得了贵州省教学名师、1人获得了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本专业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并先后于2008年获得了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09年获得了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6年,贵州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批准依托本专业建立了贵州省社会与经济数据科学人才基地。
近几年来,为适应物联网等生产方式以及大数据带来的组织变革和管理创新等挑战,本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从系统管理调整为数据流管理,并明确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商务数据分析三个专业培养方向。
2. 专业定位
立足贵州和学校财经类院校底色,培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适应信息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驱动的管理创新挑战的高素质复合创新型人才。要求毕业生能够胜任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信息机构和科研教学等单位的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维护、商务数据分析与利用等工作。
3. 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师共22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9名,具有博士以上学历10名,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12名。现有贵州省省管专家2人、贵州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贵州省教学名师2人、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
4. 专业建设举措
近年来,为了适应贵州“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以及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实际需要和学校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本专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专业建设:
(1)将人才培养核心目标从系统管理调整为数据流管理,构建自适应可重构的弹性课程体系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数据成了生产要素。在符合教育部《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参照ACM与AIS的《IS2020: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能力素质模型》及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梳理出本专业应毕业生应具备的10项能力以及对应的29个二级观测点,形成专业“能力-知识-课程”匹配矩阵,构建了以数据流管理为核心的自适应可重构的弹性课程体系。
(2)加强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构建线上线下课程教学体系与基于反馈的持续改进措施
对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进行全面梳理与系统性论证与设计,实现了课程教学的细粒度目标管理;完成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分析与预测》等主干课程的在线化和系列虚拟仿真实验,并结合学情分析,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进度、知识掌握程度,加强持续反馈改进。积极倡导面向“中国问题”和“贵州问题”的信管教学范式,建设了中国企业创新驱动典型案例库。
(3)构建“四位一体”推动“三融合”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为培养学生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多家大数据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实施了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共建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平台,围绕信息系统与商务数据分析开展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项目合作,实现“协同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创业、协同社会服务”。
(4)加强国内外合作,借鉴和融合人才培养经验
通过与美国西密歇根大学哈沃斯商学院信息管理系等国内外开设本专业的大学开展紧密合作,吸取成熟经验,积极选派教师互访、研修和开展合作交流,扩展教师视野,从供给侧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