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 专职教师师资结构图3 专职教师师资结构
近日,教育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虚拟教研室(上海外国语大学牵头)新增加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研室(专业)为虚拟教研室成员单位。
至此,信管虚拟教研室已有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2家成员单位(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中西部地区成员单位54个),8家合作支持单位,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牵头,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工商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贵州财经大学、华侨大学、济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湖南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宁波大学、吉林财经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郑州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太原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兰州大学、内蒙古大学、深圳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西安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疆财经大学、复旦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工程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州软件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管理学院)、青岛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宁夏大学、西南科技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南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广州华商学院、青海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武汉纺织大学、中南民族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哈尔滨金融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华大学、东北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天津师范大学、蚌埠医学院、东北财经大学、石河子大学、华北理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宁波财经学院、盐城工学院、东南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湖北经济学院、上海商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江苏大学、西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信管专业联合开展建设,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智慧树网 (上海卓越睿新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NAIS(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信息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云楼科技有限公司、香港树仁大学张舜尧博士商业分析研究中心8家合作单位支持,旨在探索“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的运行机制和模式,打造信管专业建设虚拟社区联盟。
本虚拟教研室尝试以“机器智能+认知智能”前沿科技培养理念为特色,通过学术、教师、项目、技术等资源流动,形成国内信管专业教研室顶层引领、实验室协同育人的良性互动机制;通过信管专业教研室、实验室“一虚一实”双平台建设,汇聚优质资源、延展教学空间,发挥辐射、联动效应,实现跨时空、跨领域合作共享;推动专业、课程、教师、教学、机制等的改革与转型,形成激发动力、协作共享、共育人才的新育人模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简介
一、专业历史沿革
本专业于2001年开始招生。2005年获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18年获工程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开始实施“信息管理基础+能源行业特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2019年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启动“3+1+1”人才培养计划,实施能源数智化信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20年入选山东省首批“优势特色学科”(部属驻鲁高校唯一)。2021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专业定位与特色优势
(一)专业定位
面向国家能源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懂能源、通管理,具有家国情怀、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能源行业数智化领军人才,打造能源特色鲜明且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数智化管理人才培养基地。
(二)特色优势
特色:紧跟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和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趋势,依托学校石油石化行业的优势资源以及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支撑,围绕能源领域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和决策问题,聚焦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管理和数据分析素质培养,打造懂业务、通管理的“数智化+能源”特色复合型跨界人才。
优势:①学校是“石油科技、管理人才的摇篮”,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为“数智化+能源”跨界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②形成了以刘合院士为能源行业数智化发展顾问、国家杰青周鹏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泰山学者渐令教授为一流专业负责人的一支“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教学科研团队,实现了专业与学科、行业的融合式发展;③依托国内首个石油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教学科研平台(SAP)、国家级石油勘探开发工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文科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实现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双提升,人才培养成效卓著。
图2 专业特色优势
三、师资队伍
依托“111引智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通过推进校企合作导师制、企业家进课堂、教师挂职锻炼等方式深化产教融合。鼓励教师出国访学,以国际教育周为契机聘请国外学者开展课堂教学,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了一支科研能力强、有国际视野、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共有55人,其中专任教师27人(泰山学者3人),院士(兼职)1人,杰青长江(兼职)2人,国外客座教授6人,企业导师25人。有能源及IT行业挂职经历的教师占比40%,5位教师取得大数据师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0%。
图3 专职教师师资结构
图4 师资队伍人才工程
四、专业建设举措
(1)建立“一体两翼三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
面向国家能源转型与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基于OBE理念,提出“面向时代、精修专长、特色发展”的专业改革思路,构建“一体两翼三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分类培养。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学科优势,按照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管理科学与信息科学融合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信息系统传统方向,发展数据科学与智能决策新兴方向,完成两翼齐飞的专业课程布局。开展模块化教学,并由学业导师指导学生选择课程模块;建立课程内容与前沿信息技术对标制度,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凸显时代化特征;全方位对接行业企业,及时调整实验和实践内容,保证课程体系的适用化。
图5 “一体两翼三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近三年来,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质量显著提升,一次就业率达到91%。
(2)建立四层次实践育人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搭建“课程实践、专业实践、企业实践、创新实践”四层次实践育人体系。通过建设软硬件环境开展单课程实验、课程模块组实验、综合实验。通过专家监评和交流,强化专业实践中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与专业课程的协同。在充分利用教育部协同项目的基础上,深化与区域企业的合作,通过企业家进课堂活动、建设企业实践基地等校企协同育人方式强化学生的专业认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专业比赛和通用比赛,挖掘、培育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先后建设并升级SAP、U8、VBSE等数十个实验、集成开发平台;与中石油规划总院、澳柯玛、用友等企业,以实习基地、特色合作培养、合作研究等多种产学研融合方式开展深度合作;与浪潮合作探索“实习-毕设-就业”的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SAP大学联盟和数字化人才培养联盟开展认证合作;与青岛ODOO合作建立商务智能中心。
图6 四层次实践育人体系
近三年,本专业教师获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13项,学生在国家级赛事中获奖30项。
(3)推进多维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按照“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原则,结合专业特点,推行课堂革命,探索多种数字化教学方式,积极打造线上、线下“金课”;推进实验全覆盖计划,全面提升课程实验学时占比;推进体验式、案例式、融合式教学研究,建设研究性、探究性课堂;深化课程考核改革,探索多通道、全过程考核。目前专业课程数字化达80%,实验学时占比达31%。
图7 “多维立体”教学模式
近三年,获批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省部级13项,厅局级5项;获批山东省一流课程建设项目3项,建设山东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2门;出版“新工科”规划教材等教材3部。
(4)紧跟国家战略需求,优化课程群组,重塑教师教学定位
通过“企业家进课堂”、毕业生调研等措施把握社会需求,对国家能源战略和数字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深入研判,明确人才培育目标;快速调整课程体系,构建了数据科学、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供应链与企业资源计划4个课程群组,重塑教师教学定位,与人才培育目标相一致;通过打破系间壁垒优化教学资源,建成“院-系-课程群组”矩阵式教学组织,使师资和教学资源实现效用最大化。近三年已上线省部级在线开放课程2门,选课规模达1万人次以上。
图8 课程群组